欢迎访问信用红榜企业公示平台!

今天是:

信用动态

堕落的信用评级

时间:2020/4/21 9:34:55    来源:信用红榜企业公示平台

世界上有两大强者,美国可以用武器毁灭一个国家,标普可以用评级毁掉一个国家。而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却在一步一步毁灭自己...

近日,证监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及中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协会相继发文,就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评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罚、警告以及提示。
监管人士称,大公评级此次受罚主因是大公及其关联公司向东旭集团等13家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7800万元;向18家公司债发行人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合计金额超过1.2亿元。收费后,相关企业评级迅速调升。
而交易商协会公告中提到的“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具体就是将评级级别与咨询服务收费直接挂钩,也即通常所理解的“买卖评级”。
《上海证券报》称,大公国际分别与东旭集团、新光控股、南通三建这三家企业直接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并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
 
企业支付高额的“咨询费”后,大公国际迅速对评级进行调整。新光控股在付费后2个工作日,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三建股份在咨询服务签订后几个月,其主体和债项评级均由AA调整为AA+。
而还没过完的8月已经有61只债券推迟发行或取消发行,规模高达418.5亿元。环比七月的41只和230.4亿,取消发行的债券数量和规模都双双大幅上升。
债券陷入困境,发债企业不得不提高收益率,今年发行利率超过8%的债券有12只,其中9只为7月以后发行,AAA债券的最高利率甚至达到9.15%。
违约不断、评级机构“看资评级”,让8月的债券市场噤若寒蝉。
评级是对债券违约风险概率的度量。
信用评级是用一个简单的符号系统,给出关于特定债务或企业之信用风险客观、公正、独立的意见。
 
长期债务是指偿还期限为一年以上的债务,包括企业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次级债券、长期借款等。
长期债务评级反映了企业按期、足额偿付某一特定债务本息的能力及其相对风险程度, 是对此长期债务违约可能性和违约后损失严重程度的评价,评级结果受此债务本身特性、相关条款及保障措施的直接影响。
在中国大公国际对位的是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本该一言九鼎,成为中国评价体系的标杆.最后却只是踩着自己的诚信与信誉在捞钱。与成为世界评级巨头已经渐行渐远了。
这家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评级机构,在国内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风暴中被重罚震动了金融圈。
对于中国的信用评级是不是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本质,没有比电影《大空头》说的更赤裸裸了。
次贷危机前夕,空头们寻到标准普尔,质问:“那些次贷的违约率明明正在恶化,为什么住房抵押债券的信用评级仍在AAA级?”
 
标普老太太打了一阵官腔之后,无可奈何的回答:“如果我们不给银行AAA评级,他们转过街角就去了穆迪。”
空头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信用评级大商店。”
确实,在次贷危机之后,舆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质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发行人付费模式”。
也就是说,是债券发行人付钱让评级机构来给自己评级的。
次贷危机前,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都深度参与了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设计过程,为次级债券的分层、信用增级等建议,并收取费用。同时,它们给与了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高等级评级,最终将全世界都拉入了深渊。
在中国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敢于全然信任外部评级,大基金们内部都有独立的债券信用团队,对债券进行重新内部评级和定价。
以前段时间违约的华信债、永泰能源为例,债券市场圈子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身在市场中的评级机构不可能毫无风声,然而,他们依然分别给予AAA级和AA+级,直到媒体报道之后才想起来下调评级。
 
早年前,关于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传言更加恶劣。那时,买卖评级很普遍,很多发行机构进行公开级别招标,丝毫不藏着掖着,“按级别,价格好说,以级论价”,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给予美国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当然都是AAA级,而大公只给了美国AA级,而给予中国AA+级。
一个月后,处于动车事故舆论漩涡的铁道部发行短融,大公国际给予了AAA的主体信用级别,高于中国国家信用AA+,又一次超越了信用评级体系约定俗成的基本法。
关建中独辟蹊径,杀出一条“民族评级”血路。这也是为什么大公国际的头顶始终环绕着毁誉参半的“风格激进”头衔。
此后经年,大公国际隔三差五就要下调美国评级。甚至直到2018年1月,大公国际仍在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负面。大公的理由是“美国政治体制缺陷形成的政治生态使政府难以有效执政。”
 
大公所犯之错,最严重的一点是,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为多家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这很有可能是收费帮客户争取/提高评级。
终于收到了惩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处罚中表示,大公评级及相关从业人员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大公评级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提供的多份文件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大公国际基本已经告别了这个市场,但是以后会不会产生二公,三公们呢?
中国现在正处于转折的历史关头,国内外许多事情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带来微观企业的危机。信用违约已经成为新常态,刚性兑付正在打破,但这些现象都是有规律的,信用评级正应揭示这个规律,反映经济起伏的情况,为金融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起到基础建设的支持作用。
 
希望此事件,能让评级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金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机构、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行业,有所思考,有所改进。
 

关于我们 | 信用法规 | 信用动态 | 信用公示 | 通知公告 | 体系建设 | 规章政策

©2020    信用红榜企业公示平台

政策指导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豫ICP备19033655号-2